時間: 2009/03/16 08:32 PM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 Hobart 南方約40分鐘車程的某沿海 人物: 八大電視 世界第一等節目 工作團隊
在上一篇介紹了澳洲特產生蠔的美味後,回想起之前一些跟生蠔有關的特殊經驗。趕緊在興頭上和有空的時候紀錄下來,不然這些回憶和照片可能又要陳封許久了。
托世界第一等節目到澳洲出外景的機會,參觀了一些平常沒辦法探訪的地方及當地產業。塔斯馬尼亞島的生蠔養殖場就是其中之一。
尤記得第一次接觸到塔島的生蠔場是2006年12月初,在拍攝塔島台商張大哥的鮑魚養殖場這重頭戲前,世界第一等在張大哥的帶領下,先拜訪了離他的鮑魚場約40分鐘車程的生蠔場。
之前在台灣時,印像中養殖蚵ㄚ的養殖場都會有一排排的蚵ㄚ架搭在沿海邊。但是在塔島這裡的養殖法,卻是把牡蠣放在木架和塑膠網構成的籠子裡,一長排一長排的牡蠣籠就放在海灣裡養殖。
照片取自Oysters Tasminia
那時雖然對電視公司拍攝時的過程和很多事都感到新鮮和好奇,但因為是第一次合作,不好意思自己拿著相機隨時拍照,表現像個在旁看好戲的路人,因此就忍住用相機紀錄的衝動,錯過不少當時的行程紀錄。(但是當去年第二次合作時,因為一回生二回熟,哈~哈~ 那一次拍的可兇了。)
時間: 2006/12月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東邊的某海灣 (畫面擷取自世界第一等節目 塔島生蠔單元)
拜訪的生蠔養殖場在一個小海灣內,需要經過數個私人的牧場才到達的了。除了那裏的海水清澈見底,風平浪靜外,海灣內海水的深度非常淺,大約才到一個成年人的腰際。
一長排的牡蠣籠內部有隔間,數十或數百顆的牡蠣依尺寸大小就放養在不同區的籠子內。簡單來說,就是分幼兒區,兒童區,青年區和成人區。至於一籠要放多少顆牡蠣才有最好的生長環境,則依牡蠣的尺寸大小來做調整。
大大小小的牡蠣就靜靜的躺在這純淨的海灣裡吸收著海水裡的浮游生物和各式礦物質。
-----------------------------------------------------這是分隔線------------------------------------------
兩年前,墨爾本郊區的基本行程都規劃的差不多了。因此計畫把行程範圍擴展到自己很喜歡的塔島這區域。在瀏覽了介紹塔島的各旅遊網站和數十個網友部落格遊記後,依整島大大小小的各特色景點,規劃了塔島14天的環島勘景行程。
這堪景行程主要為了規劃以後的塔島多日遊行程外,另一個主要的目的是尋找塔島上的其他特產,做為下次世界第一等的拍攝題材。
在一些網友的遊記中,發現到可在塔島海邊找到野生生蠔這件事。
在台灣,有些沙灘上可以摸蛤已經是很有趣的事了,如果可以在海邊找到生蠔這高級野味,把塔島撈生蠔這活動安排在以後的行程中,那一定很有趣味性和賣點。所以塔島14天的勘景行程中,尋找野生生蠔是個很重要的要項,但是卻是個可能無法達成的任務,因為沒有網友紀錄一個確切的地點。 因此堪景行程中,一路上有碰到海的地方,就仔細的瞧,努力的找。
時間: 2008/02/12 01:07 PM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東邊的Bay of Fire 海邊
Bay of Fire 的這一片海灘是我在澳洲最喜愛的海灘了。細軟的白沙,淡藍的淺灘,清澈的海水,搭配數十顆圓潤的大石和岸邊的尤加利樹。海灘景色異常豐富。
可惜,這是旅客喜歡的海邊,但生蠔可一點都不喜歡,沒看到任何生蠔的跡象,連一片殼都沒有。
可惜啊,如果生蠔是生長在這種海邊,安排旅客可以一邊戲水玩沙,一邊找生蠔;玩累了之後,坐在潔白的沙上直接大啖現撈的野生生蠔,那景象和經驗該有多棒啊。
時間: 2008/02/13 03:50 PM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東邊Bicheno 的海邊
這海邊也是清澈見底,雖然石頭上長著豐富的海藻和一些小貝類。但是仍然不見生蠔的蹤跡。
Port Arthur 是塔島南邊很出名的一個景點,一個古老的監獄社區建在一個山明水秀的島上。從Hobart往Port Arthur去程的途中,看到沿著海邊的樹林裡有著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海灣,但是海灣裡都充滿了大大小小的亂石,景觀一點都不吸引人,本來都沒打算停車一探究竟。但經過某個海灣時,似乎遠遠看到有著生蠔養殖的木架在海裡。心中一陣猜想,想想有養殖生蠔的地方就表示那裏的區域適合生蠔生長,那應該也會有野生生蠔了。但因為要先參觀Port Arthur,所以就計畫回程時再找幾個海灣試試運氣了。
回程時,沿路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好停車的地方,下車往海邊走後,第一眼就看到大大小小的亂石散佈在海邊,仔細看看,一下子就發現好像有一片白白像牡蠣殼的東西貼附在石頭上,再清楚的一看,真的是生蠔耶。四下再找找,發現很多野生生蠔都是貼附在石頭上。說是貼附,其實是生蠔幾乎已經跟石頭結為一體,完全沒辦法用手直接拔起,手上也沒有任何榔頭或起子等工具。於是就用石頭當工具直接敲打了,希望可以把生蠔整顆敲下來,再帶回旅館料理。
敲了又敲之後,無法把生蠔完全敲離石頭,頂多只能把一半的牡蠣殼敲開或打碎,可是這樣問題又來啦,生蠔混著細碎的殼渣,吃下去或許可以補充大量的鈣質或礦物質,但是口感一定很差,所以就把生蠔在海水裡稍微洗了一下。
用海水清洗過的生蠔一入口後,第一個感覺是極濃的鹹味,雖然有預期海水是鹹的,但是那裡的海水還真是出人意料的重鹹啊~ 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生蠔的鮮甜,尤其是那甜味在海水重鹹的對比下更是明顯。
時間: 2008/02/17 05:24PM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 Hobart 和 Port Arthur 之間的某小小海岸
吃了一兩顆生蠔後,發覺吃野生生蠔真是麻煩,還會有被石頭敲到手的危險,且天色漸漸昏暗,再加上那亂石區真不是適合享受生蠔的場所,就打算走人了。但是我那一起隨行的老爸因為超級喜愛生蠔,所以還是找了幾顆吸附在小石頭上的生蠔。就這樣撈生蠔送石頭的帶回旅館。
回旅館後,我老爸用餐刀慢慢的把牡蠣挖開,費了一大會功夫後,得到了6~7顆肥美的野生生蠔。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管牡蠣殼多大,裡面的生蠔大小幾乎是差不多的,好像野生牡蠣生長到一個固定的尺寸,就只長殼不長肉了。
結論: 找野生生蠔是一件新鮮有趣的事情,但是卻得小心避免被石頭打到手或是被牡蠣殼刮傷手指;要享受鮮美的生蠔,去餐廳吃或是在市場買已經剖開的生蠔會比較方便啊。
-----------------------------------------------------這是分隔線------------------------------------------
時間: 2009/03/08 11:58 AM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 Hobart 南方約40~50分車程的某小港灣
2009年三月,世界第一等節目第二次來澳洲出外景。這次前置作業經過半年以上的題材搜尋並和企劃溝通,當然包含了尋找野生生蠔這題材。
考慮到拍攝行程的路線和時間,當初2008年找到野生生蠔的地點無法放入行程中。只好利用企劃和編導先行勘景的時間,另外尋找可能有野生生蠔的地點。
行前先仔細研究塔島的地圖,Hobart南邊有幾個距離不遠的碼頭是在海灣內,且應該是生蠔喜歡的岩石區(如果是沙灘的話,通常水位太淺就不太會設立碼頭)。
一開始找了幾個大碼頭但都沒有生蠔的蹤跡,沿途也問了一些當地人,但是他們也都不清楚,想想他們當地人都不太找野味的,難怪澳洲有很多地方還有著豐富的野生海味(螃蟹,鮑魚,海瓜子,生蠔等等)。
幸運的,最後在一個小小海灣的岩岸發現野生生蠔的蹤跡,而且密集度之高說是整片海灣佈滿了生蠔也不為過。
-----------------------------------------------------這是分隔線------------------------------------------
2009/03/16 這天外景行程原訂計畫是早上抵達Hobart機場,先到旅館Check in放置行李後,再到Hobart南邊的某河流拍攝釣野生鱒魚的題材;下午到發現野生生蠔的小海灣拍攝野生生蠔,兩地之間距離約30分鐘。預計當天應可以在天黑前收工,吃飯,七點前大家就可以回旅館休息。
但是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這句話拿來形容當天的情形是最恰當的。
起因於2009/03/15 下午,接到塔島配合教導主持人釣野生鱒魚Mr. Brown 的來電。通知我們本來要在Hobart 南方垂釣的河流區,因為連日來的豪雨,所以南方大部份的溪河都氾濫了,無法靠近。因此要臨時改到Hobart北方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某河流,那一區因為沒有下雨,所以還可以前往垂釣。
雖然2009/03/16當天一下飛機就直接前往該河流,但是拍攝完野生鱒魚的題材後,也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
因為隔天一大早就要前往塔島北方拍攝其他的題材,所以拍攝野生生蠔也無法改期,只能一路驅車趕往該小海灣。
隨著天色越來越暗,沿路一陣忽大忽小,時有時無的雨滴打在擋風玻璃上,更增加了緊張的心情。一路上和企劃阿良討論要如何應變天黑,下雨等最壞的情形。不愧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外景人員,他們隨時都有帶著探照燈這設備。所以天黑這問題被克服了。另一個未預期的最壞狀況是漲潮這現象,如果晚上漲潮太高,把海灣全部淹滿了,因為安全因素,可能也無法下海灣尋找生蠔了。但是在還沒到達目的地前,狀況如何也沒人可預期,一切就先到了再說,且戰且走了。
到了後,感謝老天有保貝啊~ 這一區完全沒有下雨,而且海灣漲潮的情況還不嚴重,雖然那時海水淹滿了大部分有牡蠣分佈的岩石區,但是只是淺淺的深度。更幸運的是,剛好有一個巨大平坦的石塊就在海灣裡,有一個人腰際般的高度,可以躺下來的長度和寬度,好像安排好的一個舞台,工作小組就把這石塊當作現成的平台,主持人子儀就在上面表演用石頭取生蠔的橋段了。
時間: 2009/03/16 08:00~09:00 PM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 Hobart 南方約40分鐘車程的某海灣
(細部畫面擷取自世界第一等節目)
用石頭敲碎牡蠣殼,用手拔開後,再用礦泉水沖掉細小碎殼,就露出飽滿新鮮的生蠔。
之前取的一個先吃原味,這一個就加黑胡椒和TABASCO這辣醬,聽企劃阿良說這是南非某國的一種當地吃法。
後來我在家裏試過,味道是又酸又辣後突顯出生蠔的鮮甜,還蠻特殊的。
-----------------------------------------------------這是分隔線------------------------------------------
時間: 2010/02/09 07:02 AM 地點: 塔斯馬尼亞島 南邊Bruny Island 的渡船口
今年二月時去塔島五天四夜,單純去渡假放空。Bruny Island野生生蠔也很有名,但是我們沒有特地去找。在渡輪口隨便看,沿海就有一堆野生生蠔附著在岩石上了。
結論:塔島因為盛產蘋果,也被稱作蘋果島,但我想在野生生蠔處處有的情況下,要把她稱作牡蠣/生蠔島,應該也是實至名歸吧。
一些小資訊:
到塔島自助旅行時,如果打算尋找野生牡蠣嚐鮮,依自己經驗和一些網站資訊,塔島北部,東部,東南部沿海都是適合牡蠣生長的水域。尤其是適合牡蠣附著的岩岸地形。
在塔斯馬尼亞省釣魚或捉取各式野生水產或海產都需要先購買Fishing license 和符合季節及一些尺寸大小規定(維多利亞省也需要,澳洲各省份有不同規定)。詳細資料請參考
至於牡蠣 Oyster,是不需要Fishing license就可以撈捕,也沒有季節或大小等規定。如果是Pacific oysters 是沒有限制撈捕的數量,至於 Native oysters 則限制最多一袋只能捉50顆。至於Native oysters 和Pacific oysters 外型有何不同? 這就不研究了,因為想要撈超過50顆長在厚重石頭上的野生生蠔,是很花勞力和困難的事啊。一般人如果只是因為好玩撈捕,應該都不會超過這數量吧。